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处于“寒冬”期的钢铁行业正在面临着这次“史上最严”的环保高压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近半年来,数十起因超排、违排等问题而遭到处罚或是曝光的案例已对钢铁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5月29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钢天澄等单位协办的钢铁全流程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与环保管理提升研讨会上,无论是来自于政府监管层面的领导、业内专家,还是来自于国内30多家钢企的环保负责人都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尽管行业形势难以扭转,但钢铁企业在面对技术、资金造成的治污“瓶颈”等问题时,已然没有更多的选择,一场“激烈的”治污攻坚战摆在了企业的面前,且无路可退……
必须迈过的“坎儿”
“据我们的统计,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家大小钢铁企业被地方环保部门进行了处罚,原来对于环保处罚的理解已经在我们企业内部被颠覆了。”一家参会的钢企环保部长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尽管企业里对于新环保法已开展了大大小小10余次的学习,但真正紧张起来还是在面临着实际的处罚时,以及对于下一步处罚力度加大的后果的想象,“太可怕了,按日累计处罚,重则刑拘,哪个企业的老总还不重视啊?现在我们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数据都能第一时间让各个单位的负责人看见,企业内部几百个监测点的摄像头都24小时运行,就怕出现违规排放或是超排问题。”
一部新环保法为何让钢企的负责人们如此紧张?出席当天会议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绿色发展已然是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尽管过去一个阶段,我国钢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花了很多力气,单位能源消耗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但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一直居高不下,总的污染物排放量还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使得钢铁行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对于污染治理的要求和难度都在加大,这无疑对处于“寒冬期”的钢铁行业又形成了一个压力。
而作为政府层面环保监管的执行者,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在谈到环保政策发展趋势时则表示,目前国内对于污染物排放标准侧重点在排放浓度,对于排放总量还未形成进一步的严格控制,未来的环保监管政策肯定会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以及一些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
“面对着逐步加码的环保压力,我们钢铁企业更像是面临着一场难度极大的攻坚战。一方面是缺乏资金,上项目没有钱怎么办?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技术或是工艺还存在着改善的空间,一些环保设施还没稳定达到排放要求,这些都需要升级改造,但依然是要钱。按照现在企业的经营情况,难度非常大。”一位国有大型钢企的环保部长对《中国冶金报》记者表示,面对着高压的环保监管,对于现阶段的钢铁企业来说就像一个“坎儿”,无论怎样都须要迈过去的“坎儿”。
在困境中负重前行